•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邮箱
  • 网站首页
  • 期刊介绍
    • 期刊简介
    • 历任主编
    • 期刊荣誉
  • 编委会
    • 社长及主编
    • 主任委员
    • 编委名单
  • 投稿指南
    • 作者须知
    • 投稿步骤
    • 范文(规范细则)
    • 稿件处理流程
    • 著作权转让协议
  • 期刊影响力
  • 开放获取
  • 出版道德政策
    • 出版伦理声明
    • 学术不端认定和处理方法
    • 广告及市场推广
    • 同行评议流程
    • 斟误和撤回
    • 回避制度
    • 文章署名及版权转让
  • 历年目次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站内检索    
 
胡一伟,刘珊,黄浩.基于ARIMA和递归贝叶斯的窃电用户识别算法[J].电测与仪表,2022,59(6):196-200.
Hu Yiwei,Liu Shan,Huang Hao.An energy theft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ARIMA and recursive Bayesian[J].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2022,59(6):196-200.
基于ARIMA和递归贝叶斯的窃电用户识别算法
An energy theft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based on ARIMA and recursive Bayesian
DOI:DOI: 10.19753/j.issn1001-1390.2022.06.027
中文关键词:  窃电识别  ARIMA  递归贝叶斯  高速电力采集系统
英文关键词:power theft identification, ARIMA, recursive Bayesian, high speed power acquisition system
基金项目:
        
作者中文名作者英文名单位
胡一伟Hu Yiwei国网北京城区供电公司
刘珊Liu Shan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珠海供电局
黄浩Huang Hao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摘要点击次数: 2007
中文摘要:
      低压窃电负荷小,难以被及时发现,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中基于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和递归贝叶斯算法,构建了一种针对配电网低压窃电行为的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用户历史数据对低压用户与台区表夜间各时段电力负荷数据进行分析,并算出用户窃电概率,从而发现用户是否存在窃电行为。仿真与实际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及时准确发现窃电行为,提高配电线路线损治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英文摘要:
      The energy theft activity of low voltage is difficult to be discovered because of its small load, but it causes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utility compan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approach based on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 and recursive Bayesian method to identify low voltage energy theft activities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system. Combing with the historical period data of users, this approach analyzes the power load data of low-voltage users and station meters at various periods of time at night, and calculates the probability of energy theft, so as to find whether users have energy theft behaviors. The simulation and ca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not only can discover energy theft activities accurately with high calculation speed, but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loss management of distribution lines.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
  • 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中国电工仪器仪表信息网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 编辑之家
  • 中国知网
  • 万方数据库
  • 维普网
  • 北极星电力网
  • 中华中控网
  • 网站首页
  • 期刊介绍
    • 期刊简介
    • 历任主编
    • 期刊荣誉
  • 编委会
    • 社长及主编
    • 主任委员
    • 编委名单
  • 投稿指南
    • 作者须知
    • 投稿步骤
    • 范文(规范细则)
    • 稿件处理流程
    • 著作权转让协议
  • 期刊影响力
  • 开放获取
  • 出版道德政策
    • 出版伦理声明
    • 学术不端认定和处理方法
    • 广告及市场推广
    • 同行评议流程
    • 斟误和撤回
    • 回避制度
    • 文章署名及版权转让
  • 历年目次
  • 联系我们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创新路2000号    邮编:150028
邮箱:dcyb@vip.163.com    电话:0451-86611021;87186023
© 2012 电测与仪表    哈公网监备2301003445号
黑ICP备11006624号-1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